2024年12月23日,欧莱雅集团正式公开宣布,已与瑞士零售集团Migros达成协议,收购后者子公司Gowoonsesang Cosmetics Co., Ltd,这中间还包括由皮肤科医生Gun Young Ahn于2003年创立、总部在首尔的韩国护肤品牌Dr.G蒂迩肌。
不仅如此,8月,收购Galderma高德美股份,加码皮肤学级护肤赛道后 ,12月初,欧莱雅集团又投资了国内高端医疗美容连锁机构“颜术医美”。但对于具体投资金额及合作事宜,欧莱雅集团并未过多透露。
而过去的2024年,美妆品牌纷纷将目光投向医美赛道,迎来了布局的高峰期。
从年初到年末,各大品牌动作频频:3月,欧莱雅旗下品牌修丽可推出了全新的胶原针产品;5月,上海家化旗下的玉泽品牌紧随其后,发布了两款备受瞩目的“械字号”新品;9月,华熙生物旗下的夸迪品牌也不甘落后,推出了五款械字号医用敷料;而到了12月,雅诗兰黛旗下的倩碧品牌更是携其新品“CX二类医疗器械”亮相于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年会,引发了广泛关注。
据CBO不完全统计,截至目前,已有至少17个护肤品牌通过推出医疗美容术前术后可用产品、开设医疗美容门店以及推出“械字号”产品等举措,向医美市场发起进攻。
红杉资本对贝泰妮的投资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,短短七年内便实现了200亿的收益。此外,拉芳家族办公室也斥资2.7亿人民币,成功获得医美国际50%的股份,实现了对该公司的直接控制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LVMH家族办公室也加入了医美市场的竞争,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领域的竞争态势。
在18家国际美妆上市企业的财报中我们显而易见。在提及中国市场表现的企业中,积极评价较少,大部分出现了“下滑”“疲软”“放缓”“低迷”等字眼。
海关总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4年1到7月,全国进口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金额为96.59亿美元,同比下滑11.1%。
按照化妆品销售额排名,在过去的一年里,全球化妆品十强公司中,有一半的公司涉及裁员,四成公司涉及在部分区域闭店、撤退。裁员最多的联合利华,预计全世界内裁员7500人,裁员规模达到了近十年最大。
纳西姆·尼古拉斯·塔勒布在《反脆弱》一书中说道:“脆弱的事物喜欢安宁的环境,而反脆弱的事物则从混乱中成长,强韧的事物并不太在意环境。”在全球经济不佳、美妆行业承压的大环境下,裁员、换帅、更换赛道成为美妆企业应对挑战必然出现的一种策略。
让我们重新来看欧莱雅,相关财务报告揭示:在2024年前三个季度,欧莱雅实现了324.06亿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为2494.88亿元)的销售额,与去年同期相比,这一数字增长了6%。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,在这份亮丽的成绩单中,北亚地区——特别是中国市场,却成为了唯一一个销售额出现下滑的市场。据财报详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欧莱雅在北亚地区的销售额在前三季度下降了3%,具体数额为74.3亿欧元(约等于人民币571亿元),并且在第三季度,这一跌幅逐步扩大至6.5%。
与高端化妆品部门的略显疲态,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欧莱雅旗下的“皮肤科学美容部门”自2023年的“活性健康化妆品部”更名以来,从始至终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动力。仅在今年上半年,该部门的销售额就实现了16.4%的同比增长,达到了37.93亿欧元(折合人民币约为297.47亿元),成为欧莱雅集团内部唯一录得两位数增长的部门。
这一对比,医美部门相较于传统高端美妆业务的潜力就显现了。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营收挑战,欧莱雅集团亟需调整战略方向,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裁员或者换帅,就必须寻找并培育新的高增长业务点以确保业绩的持续攀升。
在此背景下,蒸蒸日上的医美行业无疑成为了一块极具吸引力的“蛋糕”,且这块蛋糕尚未完全被瓜分,蕴含着无限潜力。
在堪称最难一年的2024,美妆产业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,更大的变量才刚刚形成,产业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变革。这让人不禁思考,医美是护肤品内卷最高维的商业出路吗?
如今是一个医药医疗与生命科学、医学介入的大健康、年轻化的减龄医美等领域与化妆品行业相互跨界、交融的大颜值时代,但似乎随着美妆产业内部各企业的相互内卷,导致了大家越来越认为,生意、视野局限在美妆产业并不能脱离同质化的竞争泥沼。
那么,医美似乎是一个既能够与日常美妆有关联性,又是在技术维度、壁垒维度更高一阶的“答案”。
因此,实力强劲的日化美妆公司纷纷布局其中,就比如前文提到的国际巨头们。而欧莱雅,先是把自己的“活性健康化妆品部”更名为“皮肤科学美容部”,而后又在上个月收购Dr.G蒂迩肌,拿到了医美的正式入场券,足以证明其进军医美的决心。而国货上市公司这边,贝泰妮、华熙生物、巨子生物、珀莱雅等都已经布局或者正在布局其间。
不仅如此,这些美妆行业大佬背后的家族办公室也都开动脑筋,全力以赴地在医美赛道上探寻投资良机。
就拿拉芳家族办公室来说,它巧妙借助旗下控制的澳洲万达国际有限公司、深圳市拉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,并联合深创投基金等其他投资机构,共同向医美国际抛出了橄榄枝。此次投资采取股份转让与增发新股相结合的方式,总投资额高达 2.7 亿人民币。交易落定之后,拉芳家族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,手握医美国际超过 50% 的股份,一举成为公司的实际掌舵人。
医美国际作为中国美容医疗服务领域的佼佼者,能够一站式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各类美容需求,涵盖非手术美学医疗服务、外科美容治疗服务等多种项目。拉芳家族办公室此举,正是看中了医美行业在未来的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,同时也意识到传统美妆企业转型已刻不容缓。
再来看近期创健医疗正式对外宣布完成的 B 轮融资。融资金额已经突破两亿元大关。需要我们来关注的是,本次融资由 L Catterton 基金与中信证券旗下的里昂资本携手领投。
其中,L Catterton 基金来头可不小,它背靠 LVMH 家族办公室,是一家拥有长达 34 年投资历程的私募基金,在业内更是享有 “全球最大消费 PE” 的美誉。回首过往,自 2012 年 L Catterton 初次开启对华投资之旅后,便相继在丸美股份、喜茶、元气森林等一众消费品企业中布局落子。
如今,在医美赛道炙手可热的当下,LVMH 家族办公室毅然投资创健医疗的重组胶原蛋白系列,这不仅是LVMH 在中国投资疆域的又一次关键拓展,更是其宣告在医美领域的首度出击,正式进军医美版图。
拉芳身为传统的美妆日化家族企业,其家族办公室投身医美赛道,实属顺势而为。然而,奢侈品行业巨头 LVMH 跨界进军医美领域的举动,更是强有力的战队了医美的未来。
“我们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!欧莱雅完全相信,2025的中国还是中国,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!我的梦想就是在中国亲眼见证中国成为欧莱雅集团第一大市场,从‘big’变为‘gigantic’”。
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在新年特辑《闯关2025》中展现出对欧莱雅此次进军医美的高度自信。
据iiMedia Research发布的报告,2023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804亿元,预计2025年将增至3816亿元。医美行业作为美业转型的重要力量,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。非手术类医美项目,如注射填充、激光除皱等,因其便捷、安全的特性,正成为消费者首选,其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预计高达31.9%。
此外,医美需求的多样化促使机构不停地改进革新,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。这一趋势为家族办公室等投资者带来了丰富的投资机会和潜在回报。因此,2025年布局医美行业对于家族办公室等投资者而言,无疑增加了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的选择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上一篇: 资生堂旗下护肤品牌“安肌心语”退出我国市场 下一篇: 《优米雅的炼金工房》制作人访谈:面向世界的炼金工房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《优米雅》制作人访谈:面向世界的“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