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上面烫金的国徽,对他们来说,意味着彻底告别战火的阴霾,意味着在中国真正拥有了一个“家”。
他们这个曾经饱受战乱摧残的叙利亚家庭,终于在遥远的东方大地,找到了久违的宁静与希望。
炮火声取代了孩子们嬉戏的笑声,曾经繁华的街道沦为断壁残垣,无数家庭被逼迫走上颠沛流离的逃亡之路。
,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人身边,电话那头,妻子颤抖的声音、孩子们的哭喊声,都像一根根针,刺痛着他的心。
“中国是一个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治愈的国度,我一定会接你和孩子来中国。”南达在电话里坚定地对妻子承诺。
那时的他,只是一家叙利亚缝纫机公司的普通销售员,被公司派往广州参加贸易交流会。
初到中国的南达,被眼前的一切深深震撼:高楼林立、车水马龙,与他印象中那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截然不同。
更令他惊叹的是,中国经济发展势头之迅猛,开放程度之高,市场潜力之巨大,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回到叙利亚后,南达力荐公司进军中国市场,但当时公司对中国市场仍持观望态度。
直到2001年,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各项开放政策接踵而至,公司才下定决心进军中国市场。
而当初建言献策的南达,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一个项目的负责人,再次踏上了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。
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勤奋努力的工作态度,南达在中国的缝纫机行业迅速站稳了脚跟。
他所在的公司,业务蒸蒸日上,业绩屡创新高,他也从一名普通员工,一步步晋升为公司中国区负责人。
,家乡的战火,更让他意识到,给家人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,才是他当下最应该做的事情。
于是,在公司的帮助下,南达历经千辛万苦,终于在2013年将妻儿安全接到了中国。
当一家人在上海浦东机场紧紧相拥的那一刻,南达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,他知道,
“这里安全吗?孩子们能适应这里的生活吗?我们真的能在这里扎根吗?”妻子常常这样问南达,语气中充满了不安和焦虑。
,但他总是故作轻松地安慰妻子:“放心吧,中国很安全,这里的人也很友好,我们肯定会在这里过上好日子的。”
为了让家人尽快适应在中国的生活,南达开始有效学习中文,学习中国文化,学习怎么样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。
他像一块海绵一样,努力吸收着一切新鲜事物,努力让自己会变得更加强大,更加有能力为家人遮风挡雨。
“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都很好,他们让我们学习中文,教我们唱中国歌曲,还经常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。”南达的大女儿这样告诉他,言语间充满了兴奋和喜悦。
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让南达倍感欣慰,他知道,孩子们慢慢的开始慢慢融入这里的生活,而这,也更加坚定了他留在中国的决心。
为了让家人在中国生活得更加舒心,南达还特意在公司附近租了一套宽敞明亮的房子,并添置了各种生活用品,尽可能地为家人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。
每逢周末,南达都会带着妻儿去附近的公园散步,去品尝各种中国美食,去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从最初的陌生和好奇,到逐渐的熟悉和喜爱,南达一家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包容和温暖,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个东方国度。
新生命的到来,为这个饱经风霜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欢乐,也让南达对中国这片土地更加深情。
“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在中国长大,接受良好的教育,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南达对妻子说,“中国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,我们要永远留在这里。”
他知道,一旦签证没办法续签,他们一家将不得已离开中国,重新再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国度,这是他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。
2021年,在朋友的建议下,南达决定申请中国“绿卡”,也就是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。
他知道,这对一个外国人来说,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需要满足很多条件,也要提交很多材料。
但他不想放弃任何一丝希望,他决心为家人争取一个更稳定、更美好的未来。
于是南达不分时间不分地点,到处找人帮忙,要提交的资料也认真准备,其中细节他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,害怕妻子搞不清楚,他全部自己搞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漫长的等待和严格的审核,南达一家终于在2021年年底,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中国“绿卡”。
当拿到那张印着自己名字和照片的白色小卡片时,南达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,眼中闪烁着泪光。
他知道,这张“绿卡”不单单是一张身份证明,更是中国政府对他们一家多年来努力融入中国社会的认可,更是他们在中国真正拥有“家”的象征。
如今,南达一家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,他的三个孩子,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,在学校里结交了许多中国朋友,已经完全融入了这里的生活。
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们,要珍惜在中国的生活,要努力学习中国文化,要为中叙两国的友好交流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每当谈起在中国的生活,南达总是感慨万千,“我们要尽自己所能,回馈这个伟大的国家,让中叙友谊之树长青。”
南达一家的故事,只是千千万万在中国生活、工作、学习的外国友人的一个缩影。
这一系列的故事,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包容性和开放性,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吸引力,更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和世界情怀。